《黄山奇石》评课一
在《黄山奇石》一课的教学过程中,杨老师视“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”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语文学习规律,创造性地使用教学策略,注重教学技巧的运用。达到了“眼中有生──趣更浓”的教学效果。
在杨老师的课堂上,单调的识字过程变成了助人为乐的游戏活动:“看,调皮的生字娃娃藏到信封中了,同位合作帮生字妈妈把它们逐一找出来。”“瞧,这一组找得最快,这是为什么呢?请你们给大家介绍一下,你们是怎样找的?”教师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,让生生之间互动起来。当全班学生一个不少地将注意力集中到了识字活动中之后,杨老师创造了更多让学生主体参与的学习机会:“谁也来叫叫生字宝宝的名字?”“同位互相叫一叫。”“生字如果藏在文章中你还能认出它们吗?”
为了让学生在读书过程中通过充分感悟石之趣,感受黄山之秀丽神奇,进而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。杨老师引导学生由“尤其是那些怪石,有趣极了。”这一中心句设问探究,采用了读、画、演、说、比等形式,辅以电教媒体的恰当使用,和学生一起重点研读了2~5自然段。学生在多感官的学习活动中始终保持着旺盛的求知欲,处于积极主动的参与状态中。因为他们在杨老师设计的,淡化了的教的痕迹的学习活动中,感悟到了文中所蕴含的情趣,被文中描写的奇形怪状的黄山之石吸引住了。这里有神奇的“仙桃石”,有趣的“猴子观海”“仙人指路”,富有变化之奇的“金鸡叫天都”,以及叫不上名字的怪石,景色之秀丽神奇令人目不暇接。
“特定的教学情境中的问题因素、情感因素和认知建构水平,它们是情趣教学的内在决定因素。”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,杨老师在执教《黄山奇石》一课时,自始至终将教学活动定位在三个纬度上,也就是说将三个纬度的目标看作一个整体,并用这一整体目标作为一把尺子调控教学过程、衡量教学效果,反思教学行为。
例如“陡峭”一词的理解过程,杨老师在学生读文画句、说奇特、观录像、情感朗读一系列活动之后,与学生做了以下交流“‘猴子观海’这么奇特有趣,老师想把它画下来,你们说应该画在哪座山峰上呢?”学生指出,应画在那座高而且直的山峰上,因为文中说的是“在一座陡峭的山峰上有一只猴子。”老师充满喜悦地肯定了这位学生的发言:“瞧他多会读书呀,读得既认真又仔细。”“猴子两手抱着腿,蹲在这样一座陡峭的山峰上,望着翻滚的云海多有趣呀!”从这一过程中我们不难看出,三个纬度目标的整体效果。这里既有对“陡峭”一词的理解,也有借助图画理解词语这一方法的渗透,还有理解过程的体现,更有对读书态度的评价。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,扎扎实实地掌握了双基,加深了对文章的理解和体验,同时获得了思想启迪,享受了审美乐趣。
再如,上面提到的识字过程,感悟石之趣的过程无不体现了情趣教学的精髓。在趣味中获知,在求知中得趣,达到教与学的和谐,情与知的统一,使三个纬度的目标得到真正落实,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,凸显了语文教学的整体效果。
《黄山奇石》评课二
《黄山奇石》一课,作者用凝练的语言介绍了黄山石的奇趣,情感充沛,是一篇极好的带领感悟祖国壮美河山的文章。曾制作了幻灯片来刺激学生感官,激发学生热情,课堂效果非常显著,突出了教学特色。曾老师教学体现了教学思想正,教学方法活,语言训练实等特点,反映在:
第一、重视自学能力培养。从小严格训练,狠抓阅读能力的培养,在掌握学习内容的同时指导学生领悟学习方法。
第二、引导学生把阅读过程真正变成主动探索的过程,将感知性语言训练、理解性语言训练、运用性语言训练有机结合,训练非常落实;在发展语言的同时发展了思维。
第三、第三,重视良好学习惯的训练,如认真读书,边读边想的习惯,质疑问难的习惯等。
另外,针对学生实际,各段采用不同的方式检查,使学生会学、乐学,将感知性语言训练、理解性语言训练、运用性语言训练、熟记性语言训练结合起来,促进语言发展,培养观察能力、新闻记者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