地点:新疆和田市伊力其镇
人物:那依甫·伊斯马义
图、文/韩连赟
整理/朝隆合
三分料七分工,说明玉雕对于一块和田玉的分量之重。
从前老艺人们的琢玉手艺原始质朴,一刀一笔,凝聚心力,耗时极长。然而时至今日,“匠人精神”的手工玉雕艺人所存无几,我们所感受到的,往往是浮夸背后的匠气。
76岁的那依甫·伊斯马义给当今的玉雕界与商业社会中的我们“沉默地上了一课”。他的父亲是民国时期和田著名玉雕艺人,他和哥哥从小随父学艺,公私合营时兄弟二人一并进入县二轻局玉雕厂工作,文革时他独自辞职回家开了一个小店,专事玉器加工。这位雕琢了一辈子和田玉的老艺人,虽然常常发愁自己后继无人——子孙们不愿意辛苦学艺,说是琢玉不如卖玉挣钱多,他却始终挚爱着、坚守着自己祖传的“遗产”——和田玉雕琢手艺。
《天工开物》中说:“凡玉,初剖时,冶铁为圆盘,以盆水盛砂,足踏圆盘使转,添砂剖玉,遂忽划断。”
万万没想到,这段描述竟与我亲眼所见的景况完全一致!
当我把三脚架扔进老吉普的后备箱,坐在破旧不堪的副驾驶座上,晃晃悠悠地来到一处门前种着几棵高大的桑树、院门上古老的铜皮门钉已是锈迹斑斑的维吾尔民居时,首先映入眼帘的是,院子里布局简单的小作坊——尤其是作坊中央那架木制的琢玉车床,以及车床旁边几个盆子里堆放的大大小小的玉料。
1、古老的玉雕作坊虽然通了电有了现代气息,老艺人依然坚持手工制作。
2、祖上传下来的雕琢工具,被老艺人一件不落地珍藏着,现已成为历史的“活化石”。
3、父亲留下来的唯一一件玉雕作品——墨水瓶,也被老艺人珍存至今,现在也已“绝版”。
4、老艺人经常到市场上去“捡漏”,淘些便宜的原料。
5、昆仑山中一种接近金刚砂的物质,砸碎后可作为“解玉砂”,用于磨玉。
6、老艺人抓起一把“解玉砂”,用手摩挲着,对我讲述它的用途。
7、老艺人的儿子虽然不愿意从事玉雕行业,但毕竟心疼辛劳的父亲,所以时不时会到作坊搭一把手。
8、每当选好了玉料,老艺人都要仔细审度、认真设型。若不能独具慧眼,若没有好的设型,雕琢技艺再高,也出不了传神的精品玉器。
9、老艺人的眼神儿已经不太好了,他只能“逼”儿子帮忙“沾刀具”。
10、从老艺人沧桑的手可以看出,他在雕机旁坐了多少个年头!
11、玉料上机后要细磨慢切——琢玉的过程是艺人用灵魂同玉石交融的过程。
12、经过艺人全身心的投入,玉件基本完工——沉睡在乱石瓦砾中的美玉,终于呈现出惊世骇俗的丽质!
13、这些朴实润泽、晶莹细腻的玉器,都是老艺人亲手雕琢的。
14、这是现代玉雕大师的作品——韵味古朴。
15、这是具有抽象特征的后现代玉雕作品——风格新颖。
16、这是和田玉龙河畔的职业捡玉人。
17、2010年前后,和田玉炒到了天价,每天都有几百上千的挖掘机把和田玉龙河翻个底朝天。
18、和田玉市场真假难辨,全国各地都有和田玉买卖。
19、瞧,这才是真正的和田玉籽料。
信息来源 朝隆合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