雕塑、雕刻、陶瓷、剪纸、刺绣、油画、珠宝、古典家具……置身第十五届文博会的工艺美术馆,就像来到一个繁华闹市,数万种工艺品琳琅满目,所有你想得到想不到的工艺美术品,在这里都能看到。店主轻摇推介,游客驻足观赏,不时发出欣喜之声,“哟,这个也有。”
作为文博会9大展馆之一,工艺美术馆面积平方米,设置了八大展区,展示了全国31个省区市、港澳台地区及海外的新品种、新工艺、新技术展品,有十大类数万种之多。
记者注意到,“新”是本次工艺美术馆的一大特点。据场馆负责人介绍,“新品种、新工艺、新技术”的展品占了90%,展品在社会新的需求下,形成了新的价值。但在追求“新”的基础上,让展品与传统文化融合,保留传统特色,守住这点“旧”,也十分重要。
工艺美术品要好看,也要好用
纯手工打造一支毛笔,需要多少道工序?
王小国说,要80多道,“单是笔头制作就可分为选料、脱脂、齐毛、兼配、翻毛、晾晒等工序,每个工序下又有细分,工序很繁杂。如果设计新款毛笔,就要花更多时间了。”
但王小国“爱折腾”。为了文博会,她特意制作了一批新笔,“像这支笔杆我用了红木小叶檀,笔头用了红狼毫,看起来大气,写起来流畅……”
在王小国看来,新的毛笔不仅要好看,也要好用,要不断更新换代,根据公众的需求做调整,这样才能在与机器做的毛笔的竞争中存活下来。
曾美凤和王小国持有相同的想法。作为一名陶艺家,曾美凤把100多个手工制作的紫砂壶从江西带到了文博会。
在工艺美术馆里,紫砂壶是一个香饽饽,全馆至少有10多家紫砂壶展位。
“要想在10多家展位中脱颖而出,紫砂壶就要在‘泥,形,工,气,韵’的结合中体现艺术性,要与新时代人们审美相结合。”曾美凤说。
“但工艺美术品,不仅是摆设,实用性也是工艺美术的一个重要特点。”曾美风告诉记者,随着时代的发展,实用性在一些传统工艺上正渐渐消失了。
在馆里,每一家的雕塑、银器、珠宝、毛笔等工艺品各有各的独特,注重“新品种、新工艺、新技术”。“新”也让工艺美术品更好看,更实用。
在大师作品展区,朱军成大师运用国画、油画原理,结合物体特征,新创“一然绣法”;陈烈汉大师挖掘青瓷材料美,把德化窑泥料、景德镇窑的描金和釉上彩装饰、浅刻浮雕装饰与龙泉青瓷巧妙结合,首创青瓷青花和釉下釉上装饰。
朱军成认为,虽然工艺美术家有精巧的手艺和工艺,但更应该了解当下的材料学和结构学,用符合现代人审美的眼光来审视自己的作品,在不断创新的同时保留自己的特色。
工艺美术要与传统文化结合
在工艺美术馆里,除了有“新”,也有“旧”,无论是雕塑雕刻、玉石珍宝,还是陶瓷家具,都能在上面找到传统文化的印记。
在“知福堂”银壶展位,放眼望去,会以为数十个银壶只有大小之差。但细看壶身,就会发现其中的差别。
“这个壶身刻了白菜,在粤语中和‘发财’近音;壶盖像官帽,寓意升官。这个银壶看似简单,其实内涵深意。”除了将“好意头”与银壶相结合,展位主人陆勇也喜欢将《清明上河图》、《正气歌》、《兰亭集序》等书法美术诗歌作品,嵌进银壶中。
陆勇说,通过与传统文化结合,银壶就不只有使用价值了,还有精神内涵。
与陆勇想法一致的人不少。在工艺美术馆里,随便拿起一个紫砂壶、陶瓷、银器,甚至毛笔、珠宝,上面大多刻有代表中国传统文化的符号:花鸟、山水、动物、文字、人物故事、经典图形等等。
“知福堂”对面的展位,摆着数十个高温颜色釉瓷器作品,部分瓶身也画有古代有名的山水画。
这些釉瓷器是大翁做的。他指着四个釉瓷器:“这四个都画着鸟,鸟的形状相同,但神态各异,分别对应我四种不同的状态。”
大翁认为,工艺美术的传承发展,一定要站在文化的高度,否则将是死路一条。但他也提出了疑问,“用了传统文化的符号就意味着与之结合吗?就可以传播传统文化吗?传播的精髓和内核是什么?”
今年的工艺美术馆,已有不少工艺美术人把文化思考引入工艺美术创新中,比如蒋国兴带来紫砂壶《圣地十月》、黎铿大师带来端砚《己亥吉祥砚》,喜迎新中国成立70周年;又如叶光生带来彩雕画《塞北春早》、曹红霞大师带来剪纸《不忘初心》,反映改革开放新气象。
“工艺与传统文化的结合,要能让大众关注传统文化,让传统文化真正融入人们的生活中,而不能只停留在使用传统文化的符号。”暨南大学文化与创意产业研究中心主任巨鹏说。
【记者】苏国锐
【作者】 苏国锐
【来源】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+客户端