任何事情做到极致就可有一番作为。四川有一个村落,村民们专门收集石头来卖钱,这样竟然也能做出名堂来,他们把奇特的石头分门别类摆放吸引顾客。
还别说,这些石头销路不仅广泛而且成交价甚为可观。
一块奇石一般情况下可卖几十元到几百元不等,万元的石头亦不在少数,成交价最高的竟然有14万元之多!这其中有什么诀窍呢?
大约在2000年的时候,收藏石头的人就知道何家坝村有奇石,人们从那里买回家石头又会把卖家介绍给朋友,就这样何家坝村的外地人越来越多。
石头到处都有,为什么这里的石头这么有市场呢?
因为这些石头大多圆润,形状虽大同小异,但不同的是每一块石头的颜色都稍有差异,上面的图案也都各有千秋,有的是灰色石头上面有黄色的线条,好像流水一样;
有的是一块黄色石头上面有一块白色印记,形状好像是打坐的僧人。
九十月份天气不冷不热,长江岸边总能看到这样的场景:村东头的老王家男人边弯腰看着石头,边跟妻子说这块石头就能值几十,不如再找找有没有更好的;
村西头的老李家的儿子每走几步就捡起来一块,也不管是什么颜色什么图案,一股脑都装进小篓里,没一会儿,小篓里就装满了。
有时也能看见外地人的身影,这些人中有些是藏石爱好者,专门收集奇石的,有些就是单纯来图个乐的,看个新奇。
末了,他们都会到村里专门搭建的“市场”里转一圈,因为这里的样式比较全,什么价位的都有,在这里买卖比较让人放心。
因为这个市场已经存在多年了,早就形成了隐形的管理机制,价格不会定的虚高,而且保证能够物有所值。
这里的村民对于这些石头为什么会如此之奇没有一个确切的说法,但大概说法就是这些石头从青藏高原来,后经过长江水长期冲刷和腐蚀才会形成特有的图案。
中国人对于石头还是有所偏爱的。南朝建康同泰寺前的三块景石,被赐三品职衔;
宋朝皇帝曾给一块奇石封侯;当过唐朝宰相的牛僧孺是唐代第一藏石家,宋代的书法家米芾更是将藏石赏石上升到理论高度,提出“瘦、透、漏、皱”四字要诀。
一些体型较大的奇石用于风景园林的装饰小景,一些体型较小的石头就被文人们放在床头案几,聊以怡情并叙一篇文章,抒发情感。
是否炒作?
中国特有的赏石文化随着清朝几篇论石文章逐渐达到鼎盛,曹雪芹的《石头记》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赏石文化的实践,但这些并不代表收藏奇石是权贵人家特有权力。
普通大众亦可玩味。普通人偶遇一石,就可获得一宝,这是古人所想也是今人所念。故此,何家坝村的人看到了商机。
长江石本来就有市场,而且画面石的质量如此之高,所以购买的人只多不少,价格也是水涨船高。十几万元的石头并不是罕见的,更有价值几十万甚至上百万的奇石拍卖。
为什么会有这么高的价格呢?
石头本身的大小、品质占了一部分,而持有者更要为石头做宣传搞策划,重要的是还要有一个好的名字,让人能够浮想联翩才能卖出好价钱。
例如,2018年1月在香港的拍卖会上天然奇石《神龙穿云》以约合人民币640万元成交。
这块奇石上有大小不一的条状纹路,像一条神龙穿梭在九霄的云端,如果仅是以“云纹”这样的名字命名,恐怕不会有这么高的价格。
单讲命名就有很大的学问,更别说宣传和推广了,如果没有更多的人知道它和它背后的“故事”,那么又有谁会明白它的价值,为它买单呢?
这听起来合情合理,可是还是有漏洞。
石头的品相如果是无可挑剔,做一系列推广也无可厚非,可是总是有人拿着品相一般的石头来做宣传,在杂志上博人眼球、展会上供人谈论,营造出一种很有价值的氛围,再卖出高价。
有时这种现象被何家坝村的村民称为“炒作”,一旦谈起,人们必是眉头紧皱。
村民们从来不做多余的宣传,但也了解基本的行情:两三个月赚几万到十几万是正常的,有时会有老板高价回收那会挣得多一些。
因此他们每户都过上了好生活,多数人都在城里买了房子,出门都是开着高华轿车。
石文化的传承
话说回来,他们也认为适度的宣传是可取的,但是要结合传统文化内涵,要让石头上的一幅幅图案激发起了解石文化乃至中国传统文化。
“没有文化的石头,石头永远是石头”,这是收藏家李祖佑对藏石玩石的总结,一语中的地说出了收藏石头的本质。
好多人玩石头是因为看到奇石巨大的利润空间,当人们看到何家坝村的人发了财,恨不能放下工作立刻就去采石,发个大财,一劳永逸。
如果是怀着这样的心情玩石,那么此事必定不会长久。
“天赐奇石,人赋妙意”,玩石圈内一味追捧造型怪异、画面独特的石头可是却不明白石头的种类的人数量可观。
他们更不清楚石头形成特有形状的原因,对“洞少可漏月,洞多能锁云”也一知半解,这样的人就好像荷花池里的绿叶。
试问哪个大收藏家不是一个文化人,对于有价值的好物他可以说出此物的前世今生,也了解此种玩物的历史脉络,更对它的价值了如指掌。
小结
玩石是中国人特有的文化,全凭个人喜好收藏,如果人们都趋之若鹜,那么就会导致奇石价格迅速膨胀,到时玩石的人多了,但却少有人关注真正的石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。
那么这就不是真正的玩石了。因此,懂石才是玩石的基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