神农溪是中国湖北巴东长江北岸的一条常流性溪流,发源于”华中第一 峰”神农架的南坡,生活于该片地区的纤夫的生活习俗带有神农时代的遗风。他们裸体拉纤,结草为鞋;他们拦网杀鱼,见者有份;他们靠天吃饭,烧山为细;他们钓鱼不用钩,放羊不用守,均为原始的生产生活方式。神农溪纤夫一裸体拉纤。
纤夫,过去一直称"桡夫子”,祖祖辈辈都这样称呼。叫的人没觉得有什么不妥,被叫的也习以为常。只是到了上世纪八九十年代,随着神农溪的旅游开发和对外开放,有人把叫了千百年的桡夫子改称为纤夫。实,"夫子” 对男子的敬称,加一个“桡”字,反映了他们从事的职业,没有什么粗俗和不敬。现在,桡夫子改称为纤又是20多年了,而且这个称呼已传遍了全世界,且与全世界对桡夫子的称呼接轨,我们就叫他纤夫吧。神农溪的纤夫劳动时是不穿裤子的,早晨起来,岸上的人穿裤子之时,纤夫们在脱裤子。岸上的人穿衣服出门做事,而纤夫们则脱衣服拉纤。
纤夫劳动时不穿裤子的第一个原因是神农时代的遗风: 神农时代处于母系氏族社会向父系氏族社会过渡时期,人们的婚姻状态从群婚制向对偶婚状态转变。”神农之 世卧则居居,测于于。民知其母,不知其父。与麋鹿共处,无相害之心,此至德之隆也。”这个时期一是生产不发达,还有许多人没有裤子穿;二是人们的道德意识还很原始,不穿裤子不为羞耻。
大型雕塑厂家,人物铸铜雕像,纤夫主题铜雕
广场景观雕塑,纤夫人物铜雕,铸铜雕塑厂家
神农氏自己就没有穿裤子,他怎么可能要求给他拉纤的纤夫穿裤子呢?纤夫不穿裤子的第二个原因是由其劳动性质决定的。 纤夫成天浸泡在水里劳动,穿衣服很不方便。一过去的衣服布料都是家机布, 用麻或棉织成,没有现在的化纤布,衣服被打湿后裹在身上很重,过河不利索,拉纤走不动;二 是这种布料被水浸湿后很硬,拉纤时摩擦伤害皮肤;三是身体成天被湿衣服包裹容易生病;四是一年四季行走在幽深的峡谷和急流险滩中, 几乎与外界隔绝,所以纤夫索性不穿裤子了。
纤夫石是纤夫在江河边生活劳动时,每当盛夏河涨水,一条船停在险滩急流之上,一队纤夫在岸上拖不动,力量平衡到纤夫即使累得吐血,船只还是会翻。船只一旦翻掉,纤夫往往非死即伤。我们在岸上看得直跳脚。在这千钧一发之际,堂伯一伙纤夫气喘吁吁赶到,他们扣上胳膊一帮衬,船动了。这时船上和岸上就免不了互相呼吼、埋怨、狠骂,撑船的大呼“稳住”,纤夫则叫“避开”。避开是说避开水筋,减少冲力。要知道,这种吵骂是连亲友、兄弟、父子都不避的。一直到把船拉出险滩急流,所有的纤夫才松口气,躺到地上喘粗气,刚才的吵骂已经忘到了爪哇国。像这样的事情,纤夫们之间是不说谢的,他们经常这样你帮我,我帮你,已经成了共识。
民俗文化铜雕,纤夫人物雕像,纤夫雕塑加工
户外园林雕塑,纤夫人物雕像,民间生活铜雕
纤夫雕塑制作,人物景观铜雕,艺术主题雕像
园林雕塑制作,纤夫人物铜雕,民俗文化雕像
纤夫在船上还有很多忌讳,“青龙背上的人”,吉凶祸福观念极强。在船上,碗不能叫“碗”,叫“莲花”。莲花是吉祥物,碗则有“装满(水)”的意思,船上人忌讳这个。筷子叫“豪竿”,豪竿就是篙,是撑船用的竹竿。姓陈的人得叫“老茵儿”,因为“陈”谐“沉”,那还了得!所以要避开。
所谓“纤夫”,是指那些拉纤为生的人。当年,河上百舸争流,煤、木材、农副产品和日用品全靠船只运进运出,纤夫在那时就起着关键性的作用。他们屈着身子,背着僵绳,步态一瘸一拐的往前迈。有许多纤夫拉纤的时候是不穿衣服的,暮春、夏季、初秋等温暖的时节多是光着身子,即使面对大姑娘也是泰然自若。
纤夫文化铜雕,人物铸铜雕像,纤夫雕塑定制
民俗风情铜雕,人物景观雕塑,纤夫雕塑厂家
纤夫文化雕塑,广场景观铜雕,人物铸铜雕像
人物铸铜雕塑,大型艺术铜雕,纤夫雕像定制
民俗雕塑加工,纤夫人物雕像,艺术主题铜雕
纤夫除了拉纤之外,就是会喊一口沙哑的船工号子。号子有声无字,“嗨,嗨哟哟,嗬嗨,拖呀,拖、拖拖拖……”每当逆水行船或遇上险滩恶水时,全靠纤夫合力拉纤,号子声声,空谷回荡,是底层对生活的无奈与斗争。寒冬腊月、滴水成冰的季节,船只一旦搁了浅,这时你看岸边一个个纤夫排列整齐地背着僵绳,发出惊天动地的吆喝……那河风裹着冰雪阵阵狂舞,其境况是常人难以相象的,而纤夫则处之泰然,生活太苦,太残酷 。
大约在清朝中期,“川江号子”在长江沿岸逐渐兴起,重庆是川江号子的主要发源地和传承地之一。粗犷的川江号子,有“长江文化活化石”之称,纤夫们或沿江而下、或溯游而上,见景生情,随意填词,所唱所感均与巴渝民间传说和两岸风物有关。川江号子记录了旧时代纤夫们面对苦难时发自内心的抗争和呐喊,是巴渝风情的见证。
历史文化雕像,纤夫雕塑定制,民间生活铜雕
园林景观雕塑,纤夫生活铜雕,铸铜人物加工
大型雕塑加工,民俗文化雕像,纤夫铜雕
纤夫是长江的风景,号子是纤夫的灵魂,长江从纤夫的肩上流过,千百年来,纤夫在险滩和峭壁上,用双脚踏出一条条生路。在现代,机械船舶逐渐替代了木船,码头上纤夫的身影也随之远去,但老重庆码头上纤夫们不畏艰苦的精神,依旧在巴渝人的血液中流淌,以一种全新的方式,激励着新时代的山城儿女。